皮包皮鞋到大聯盟指定用球的原料皮革,製作過程其實蘊藏農地污染風險!
皮製品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與柔韌性,適合立體造型加工容易染色且耐用度高,除了時尚產業外,也常常使用在生活用具中,經年變化留下的使用痕跡,更是皮製品的迷人之處。而台灣皮革品質優秀,是大聯盟指定用球的原料。
天然皮革多是經濟動物肉食食用後留下的副產品,從原皮的防腐,接著去除污垢、毛髮、脂肪,讓動物皮成為皮革的關鍵工序「鞣製」,到最後的修飾及染色,生產過程會用到大量化學藥劑,如硫化物、鉻鹽、單寧等,用水量大,也會產生大量污染廢水。
生產一張牛皮會產生大約一噸的污染廢水!
除了化學藥劑外,過程中也會產出油脂皮屑等有機雜質。因為廢水含有高濃度有機物、懸浮物、鉻鹽、氯鹽及硫化物,讓廢水處理工作變得複雜且困難,屬於政府認定的「中高污染」工廠類型。
最早的皮革廠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,1950年代跟著計劃經濟政策快速發展,而區域規劃卻是到了1974年才有,因此有很多廠房零星分佈於農地之間的狀況,全台167家皮革廠,只有61家在工業區裡,難以追蹤的未登記工廠更有可能位在農地上。
皮革產業撐起了台灣經濟狂飆的年代,與我們的衣用住行育樂密不可分,但製造過程需水量大且會產生大量污水,應該集中管理,並全面離開農業區。
---
🏭🌾瞭解更多違章工廠議題脈絡,歡迎參考「農地違章專刊」系列專文🌾🏭
👉https://bit.ly/3d0QMQk